Online declaration & Declarations
Working group & Expert column
2017年,園區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國家發改委改革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山東省關于加快推進燃煤機組(鍋爐)超低排放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法律法規,600m3/h廢水零排放工程2017年6月份建成投產,解決了高鹽廢水難以處理的問題,可回收中水550m3/h,節約了水資源,投資1.2億元建設廢物資源化利用裝置,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施工;優化鍋爐煙氣處理裝置,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園區鍋爐全部實現超低排放。主導企業魯西集團被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評選為 “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工廠”,被山東省綠色化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聘為“副理事長單位”。
充分發揮智慧化工園區管理平臺作用,細化安全、環保和能源管理系統功能,實行網格化大氣四級預警和外排水三級防控,確保園區生產裝置安全穩定運行,近三年未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園區重點用能企業2017年節約標煤3.4萬噸,超額完成高新區管委會下達的節能指標,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園區內各企業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要求,4家重點企業:“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煤化工分公司”、“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硅化工分公司”、“聊城煤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魯西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氯堿化工分公司”全部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其他非強制性企業正在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目前已具備驗收條件。
園區企業積極采用先進技術建設或改造生產裝置,均沒有使用國家列入淘汰目錄的落后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生產的產品全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沒有列入國家淘汰目錄的產品。
為確保園區實現綠色發展,成立了園區綠色發展領導小組,配備了7名專職工作人員,園區管委會主任任組長。領導小組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根據國家政策制定園區綠色發展相關管理制度,落實節能減排項目實施情況,確保園區綠色發展工作落到實處。
延伸產品鏈條,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堅持“安全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理念,建設循環經濟項目,四氯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產四氯乙烯,氨法脫硫生產硫酸銨化肥,資源綜合利用效果顯著;堅持源頭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廢水排放量明顯降低、集中處置率100%、中水回用率60%以上;應用先進的脫硫、脫硝以及除塵技術,鍋爐煙氣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利用新一代通信與信息技術,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實現環保、能源智能化管理,節能減排取得較大突破。 聊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園區產品涵蓋化工、化肥、裝備制造等領域,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歐洲研發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等技術研發機構,擁有國家級化工職業技能鑒定站、魯西化工工程學院、員工培訓中心等培訓培養機構。
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調結構、轉方式”的號召,不斷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煤、鹽、氟、硅和石化”相互關聯的循環經濟產品網絡,成功實現由化肥向化工,由基礎化工向化工新材料的轉型升級,堅持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循環發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條“一體化、集約化、園區化、智能化”的科學健康發展之路。
1、以“一體化、集約化、園區化、智能化”體系為重要基礎,加快產業升級、循環化改造、節能降耗、綠色化改造,提高碳排放管理和可再生資源利用水平。
2、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產品盈利能力,進一步做優、做強主導產業,延伸煤化工、鹽化工、氟硅化工產業鏈,發展聚碳酸酯等高端化工和化工新材料。
3、推進實施園區污染物集中防治設施建設及升級改造、副產物綜合利用、資源共享設施建設、能量階梯利用、關鍵鏈接、污染物零排放等項目。
4、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制,健全重點用能單位管理體系,完善企業用能管理制度,增強節能技術服務支撐,著重落實節能降耗,推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改造。
5、加快推進綠色化改造,采用新技術、新產品對生產工藝進行升級改造。
6、依托智慧化工園區管理平臺,建立碳排放指標體系,形成完整的碳排放數據智能化收集—智能化核算分析—智能化發布—智能化監管體系,實現生產數據的集中監測、實時展示和管理應用。
7、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開展園區可再生能源應用可行性研究,重點考察太陽能制冷、風光互補發電等光熱利用方式。
通過產業鏈拉伸,園區生產過程更加綠色化,綠色產業鏈更加完善,循環化改造水平再上一個臺階,進一步提高園區主導產業綠色化以及各類資源管理水平,完成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的同時實現園區產業結構升級、低碳綠色發展。
編制了《魯西化工火電廠污染排放標準(Q/1500LXH055-2016)》,爭創企業標準領跑者。